历史记

一中国人本有四次机会称帝 30多个部将哀求他 但他直接拒绝了

2021-06-04 17:48:58 27835

文/月小妆

曾国藩这个人物就不介绍了,太出名了,之前的文章也有写过。这里要告诉大家,曾国藩曾经有称帝的机会,而且有四次称帝的机会,那时的他拥兵三十万,他的将领甚至黄袍加身,面对这样的诱惑,曾国藩拒绝了。他是怎么想的?为何会这样做?

同治三年,六月,曾国藩率领大军攻破南京,曾国藩拥兵三十万,是满清入关以来最大的汉人官员。

一中国人本有四次机会称帝 30多个部将哀求他 但他直接拒绝了

打江山的时候都会有一帮兄弟,这帮兄弟都希望大哥成为天下的老大,这样他们得到的利益才直接、才生动,所以曾国藩的官僚对于称帝这件事比曾国藩还着急。

面对这样的诱惑,曾国藩十分冷静地说:“共患难时大家是朋友,共富贵时就成了仇敌,就说那个左宗棠,他以前就不肯屈居人下,他能对我俯首称臣?”

曾国藩举了很多例子,曾国荃很焦急,说:“你是两江总督,地位显贵,现在又有重兵在握,恢复汉家江山,大哥将成为一代帝王。”

一中国人本有四次机会称帝 30多个部将哀求他 但他直接拒绝了

曾国藩是有智慧的,他知道对于四分五裂的中国而言,能力,不是一切,即使有天时地利,做事情还得讲个人和。大家都是大哥,都是带兵的,不能因为他的兵多就听他的。

当时清朝虽然苟延残喘,但愿为清廷效力的大有人在,清廷这一个旗号比曾国藩的拳头好使。

湘军在江南占据优势,清军在长江上游据守,冯子才守扬州,增格林沁屯兵粤皖,天下局势未明。称帝当然可以,他要称帝别人也没话说,也不敢动他,问题是,他能不能做得长久?

一中国人本有四次机会称帝 30多个部将哀求他 但他直接拒绝了

曾国藩发现,人实力大了就是麻烦事,劝他称帝的一个接着一个。

曾国藩过生日的时候,湖北巡抚给他递了张纸条,说:“东南半壁无主,我公其有意乎?”曾国藩看了,默默地将纸条撕碎了。

当然这也的事情还有很多,曾国荃、彭玉麟,还有曾国藩说的“不肯屈居人下”的曾国藩都劝过他称帝。

一中国人本有四次机会称帝 30多个部将哀求他 但他直接拒绝了

一天晚上,湘军高级将领三十多人集合到大厅里直接说要见曾国藩,试图上演“黄袍加身”的戏码,曾国藩避而不见,只是递出一张纸条表明自己不会称帝,众将领失望而归。

不仅湘军将领劝他称帝,太平天国阵营里也有人劝曾国藩称帝。曾国藩劝石达开降清时,石达开说曾国藩是韩信,“何不率众独立?”

李秀成被俘后,对曾国藩说:“愿以他的手下,拥戴他称帝。”

一中国人本有四次机会称帝 30多个部将哀求他 但他直接拒绝了

这多人拥立他称帝,为何曾国藩不称帝呢?

第一,曾国藩是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人,他的忠君思想很严重,能够走出思想的藩篱,创立自己的事业并不容易。曾国藩是考功名考上来的,儒家的书看得太多了,他学习很刻苦,手不释卷,即使为官后,“日以读书为业”。

他在政治上有独到的观点,“内贤外王”,他运用儒家思想指导自己,为清廷效力。他重视程朱理学,那玩意是让人更严谨地遵守教条的,跟修仙差不多,学程朱理学走火入魔的一般不会篡位,那种学问也比较实用,总起来说就是怎么当一个好奴才。

一中国人本有四次机会称帝 30多个部将哀求他 但他直接拒绝了

当个好奴才也是很忙的,要治理天下,要钻研吏治,要钻研兵法,要研究国家大事,人要是对一种学问走火入魔了,现世的帝位就不放在眼里了。

第二,称帝的条件不具备。曾国藩的势力控制着江南,北面有僧格林沁,两个政权成犄角之势,还有八旗兵在中原一代,曾国藩不敢保证能让他们都放下武器俯首称臣。李鸿章是曾国藩扶持的,曾国藩觉得李鸿章不会像曾国荃一样对他死心塌地,他肯定会选择站在清廷的一边。就说曾国荃吧,野心跟赵光义似的,他上位后不用李鸿章反对他,曾国荃就能毒死他,思来想去,觉得还是不称帝安全多了。

一中国人本有四次机会称帝 30多个部将哀求他 但他直接拒绝了

第三、古代文官的面子。有句话说的好:“真相不重要,重要的是利用什么样的名义实现真相”。古代文官主张“忠义”,打着“清君侧”的旗号就能铲除想铲除的人,实际是为了私利。

人性自私,为了自己的利益,可以把话说的冠冕堂皇。

曾国藩是以保卫明教和忠君保国的名义起义的,一旦称帝,面子往哪搁?而且他认为如果人不忠不义的话,人心必失。笔者认为他想多了,唐太宗也不忠不义,实现夙愿后一样名垂千古。

一中国人本有四次机会称帝 30多个部将哀求他 但他直接拒绝了

在实力够的时候,我们要“成大事者不拘小节”,管他蛇鼠之道还是什么道,大权在握才是关键所在。

对于曾国藩而言“功成身退”是一种境界,可更多时候,则是一种无奈。

如果曾国藩当年一狠心称帝了,历史就会被改写,他也许成千古罪人,也许会让中国变一个新气象,至少在腐朽没落的气氛中,诞生一种新的希望,也许当日之中国,也会有一线转机和希望。

免责声明:以上内容源自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,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