历史记

晚清四大名臣晚年都是什么下场

2021-01-11 18:30:01 95485

咱们中国历史上曾经多次出现所谓的中兴,比如汉代、宋代、明代等等,但是这些中兴其实都不怎么严谨,比如汉代光武中兴,那基本就是重建一个王朝,明代的弘治中兴压根就不疼不痒。中国历朝历代真正意义上的国家中兴,实际上就晚清的同治中兴一个。

你想咸丰年间清朝都烂成什么样了,国家领土让太平天国打得就剩一半,八旗军队基本全部报销只能靠汉人,国库空虚财政崩溃还欠列强银行一大笔钱,首都让人占了不说,修了一百多年的圆明园还被劫掠一空烧成灰烬,气得皇帝一命呜呼只留下三个孤儿寡母。可是一直到甲午海战之前,也就是同治、光绪这几十年间,清朝居然还能硬硬朗朗的挺过来。

能够把中国历史上最强的一次农民起义给镇压下去,重新建立一个稳固的全国统一政权。洋务运动早期经济恢复国库充盈,还有钱去建立亚洲最强舰队,有钱去搞那些大型的国家庆典。在国际上不但打赢了欧洲老牌列强法国,还能从一贯狼子野心的沙皇俄国嘴里夺回伊犁,俨然还是一副世界大国的面孔。之所以能有这样不错的成绩,没落王朝苟延残喘的日子能过的这么舒服,晚清的四大名臣应该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。

其实不管晚清的表面如何光彩照人,他始终还是一个该进棺材的老人,所谓四大名臣,也只不过是统治者事到临头的时候,拿来用的裱糊匠,事情成了就把你一脚踢开,事情败了就把你拉来当替罪羊。不要说清朝的四大名臣了,即便是世界三大宰相又能怎么样,不也是全都不得善终。那么我们就来看看,曾国藩左宗棠张之洞李鸿章这四位的晚年都是个什么下场。

先说说曾文正公,在太平天国战争期间,据说朝廷曾经许诺过谁能评判,谁就封王,可是到天下大定之后呢,曾国藩只封了个一等毅勇侯,连公爵都没够上。事实上从捻军被剿灭的那一刻开始,曾国藩就从救世主,变成了满清朝廷的头号大敌,所谓功高盖主,鸟尽弓藏。

看陈可辛的《投名状》就能明白,湘军全部被拆散、稀释,军权算是没有了。然后清政府让他去处理天津教案这块烫手山芋,致使全国上下一片声讨,曾国藩在民间的声望也算是破产了。所以没几年他就郁郁而终了,就在他刚刚去世的第二年,清政府就借“杨乃武与小白菜案”,把他在江南一带留下的官吏全部撤职,湘军系被彻底清洗。

再说左宗棠,西征归来之后,就开始遭到朝廷的猜忌,军权被下放。恭亲王想借助他的声望的资历参加洋务改革,没多久就发现左宗棠打仗一流,改革实在是不擅长,又把下安排到地方。没过多久中法战争爆发,左宗棠屡次请兵出战,但是朝廷以各种理由不批准,实际上就不想让他再掌兵权了。只是后来前线战局不利,才让他过去应急,可这个时候老帅的架势已经没有了,政治军事各方面均遭到掣肘,屡屡不得志,最终抱憾而死。

李鸿章是最冤枉的一个,他是当时中国极少见的拥有国际大局观念,又有非凡政治智慧的大才。对付这样一个国内外都有声望的人,慈禧太后早就安排了以翁同龢为首的清流派,对李鸿章进行抗衡和掣肘。后来甲午海战,李鸿章从开始就反对开战,最后战败,所有的责任、怒骂、嘲讽、罪责还是要他来扛。连对岸的日本人都看不惯,一国之兴衰何系于一人之荣辱?到最后八国联军战争,已过垂暮之年的老中堂还要去北京谈判,遭受列强那些年轻人的羞辱,最终忧愤而死。

张之洞是四位当中最沽名钓誉的一个,对洋务改革的贡献也最小,但是他作为清流领袖,像船夫的竹竿一样,维持着国家尊严的方向。同时他也是唯一一个活到宣统年间的名臣,着实从中兴的繁荣一路看到了末年的风雨欲来。他一辈子周旋于各种势力之间,在保皇派与革命派之间纵横,到了老年,这位老探花还要在袁世凯载沣斗争中漩涡中挣扎。他是四大名臣中最无能的,也是最可悲的,因为他已经看到了自己效忠了一辈子的皇朝,终于走向了末日。

精彩热文:

为什么说张之洞是没有政见的骑墙派 其实原因很简单

晚清四大中兴之臣张之洞 不爱娶妻却爱纳妾

张之洞生前都做了什么事情 他是为何能成四大中兴名臣之一

曾国藩手握湘军精兵为何不敢反叛清朝

历史上左宗棠用人之道是什么

甲午战争惨败的原因是什么

猜你喜欢:

为什么说张之洞是没有政见的骑墙派 其实原因很简单

晚清四大中兴之臣张之洞 不爱娶妻却爱纳妾

张之洞生前都做了什么事情 他是为何能成四大中兴名臣之一

曾国藩手握湘军精兵为何不敢反叛清朝

历史上左宗棠用人之道是什么

甲午战争惨败的原因是什么

免责声明:以上内容源自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,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。